邱云光官方网站
http://29168.diaosu.cn
邱云光首页>文章>正文

苏轼与黄庭坚

更新时间:2024-05-06 14:28:47 作者:邱云光



苏轼与黄庭坚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苏轼与黄庭坚算得上是同一个时代的人,两人年龄仅仅相差9岁,当然苏东坡该称

为老大哥了。两人同在二十岁左右中进士(苏轼在仁宗嘉佑三年即1058年,而黄庭

坚是在英宗四年即1067年)。不过,苏轼二十六岁,应制科试又入三等,制科三等为

一等,因一、二等为虚设,自宋王朝建立以来,入三等的也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。

           苏门四学士

    论文坛及后世的影响,黄庭坚自然是难望其项背。所谓“苏黄”是先有苏,才有黄,

况且黄庭坚只是苏轼“苏门四学士”其中之一,秦少游、晁补之和张耒也同样曾得到

他的培养、奖掖和荐拔。李格非与廖正一、李禧、董荣被称为“苏门后四学士”。

   前人论宋诗,每以苏黄并称。苏诗气象阔大,如长江大河,见起涛涌,自成奇观

;黄诗气象森严,如危峰千尺,拔地而起,使人望而生畏,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

不同的境界。然而黄庭坚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苏轼相比,因为他的诗虽能屏除陈言

滥调,形成一种以生新瘦硬为其特征的风格,但仍无法掩盖他生活内容的空虚和

脱离现实的倾向。

  人们一说起苏轼的代表作,就是那首空前绝后的《赤壁怀古》,还有那首脍炙人

口的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”的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。他的诗歌

流传至今可以说妇孺皆知,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!”,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,

“多情却被无情恼”,唐宋八大家,光苏氏一家就占了近一半。

       黄庭坚的自由诗体

   黄庭坚,可以是说沾了苏轼的光而成为闻名遐迩的诗人。他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,

可成就远比不上欧阳修及稍晚的文天祥。文天祥那首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

青。”成为了千古绝唱,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,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,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,广为传唱。而黄庭坚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是那首“登快阁”:

痴儿了却公家事,快阁东西倚晚晴。

落木千山天远大,澄江一道月分明。

朱弦已为佳人绝,青眼聊因美酒横。

万里归船弄长笛,此心吾与白鸥盟。

   人们说,黄诗用典极多,跳跃很大。可见他确实是读书不少,但这首代表诗却通

俗易懂,并不像以往的峭刻生新、瘦硬老辣的“山谷体”。

苏轼历来主张文贵自然,不愿以声律害意。这在当时虽遭到一些人的非议,但从

词的发展史来看,他使词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。特别是在词谱失传以后

,词人更只能沿着苏轼的路子填词。

    黄庭坚这首诗也不受诗韵束缚。他还有意造拗句,押险韵,作硬语,连向来诗人

讲究声律谐协和词彩鲜明等有成效的艺术手法也抛弃了。“痴儿了却公家事,

快阁东西倚晚晴。”痴儿(chi er)是第一声和第二声“平平”“了却”是第三声

和第四声“仄仄”,公家是第一声和第一声“平平”。事是第四声“仄”。

平平仄仄平平仄,而快阁是第四声和第一声“仄平”,阁是第二声,只能成为“平”,

应当是第三声和第四声才能“仄仄”。东西是第一声和第一声“平平”,倚是第三声

“仄”,晚晴是第三声和第一声“仄平”。第二句连起来是仄平平平仄仄平,与第一

句“平平仄仄平平仄”这是平起仄收式,这里押韵的字:横、明、盟、晴勉强押上了,

但古时的读音和现在又不同,尾联出句“长”字拗,“弄”字救,本句自救。但

此诗押韵只是勉强,我也不知道古时读音怎么解释?崔护的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

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”这首诗的最后一个押韵

“zhong  hong   feng"读起来琅琅上口,韵味十足。李白的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

千里江陵一日还。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“间、还 、  山”其中

"an“押韵非常准确。“落木千山天远大,澄江一道月分明。”、“朱弦已为佳人绝,

青眼聊因美酒横。”上下对仗工整,古诗第三句必须和第四句对仗,第四句和第五句

又必须对仗,“落木”对“澄江”;“千山”对“一道”数对数,量对量;“天远大”

  对“月分明” ,非常工整。“佳人绝”对“美酒横”,字字推敲,都颇显诗人文学功力。

  《登快阁》创作背景是当时作者任太和知县已经有三年,他曾写过“上大蒙笼”

“雕坡”这些反映亲自下乡了解民间疾苦的诗歌,可这首诗歌却游山玩水,一会儿美酒,

一会儿佳人,黄庭坚的故乡就在太和的毗邻江西修水,他还想坐上归船万里吹弄长笛,

可见他还是想回到京城去做官。元丰三年(1080年)秋,黄庭坚在北京任国子监教授改

任太和县令,这首诗其实是自己仕途坎坷,忘怀得失的思想写照,但构思没什么新意。

“落木千山天远大,澄江一道月偏明。是受杜甫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”

影响而吟成的句子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五言古诗赠苏轼

 

我诗如曹郐,浅陋不成邦;

公如大国楚,吞五湖三江。

赤壁风月笛,玉堂云雾窗;

句法提一律,坚城受我降。

枯松倒涧壑,波涛所舂撞;

万牛挽不前,公乃独力扛。

诸人方嗤点,渠非晁张双;

袒怀相识察,床下拜老庞。

小儿未可知,客或许敦庞;

诚堪婿阿巽,买红缠酒缸。

    --《子瞻诗句妙一世,乃云效庭坚体,次韵道之》这是他赠苏轼的一首诗。

开首四句说他的诗没有苏轼那样阔大的气象。

     中间十二句写苏轼对他的赏识,同时表现他的傲兀性格,象倒在涧壑里的枯松,

波涛推不动,万牛挽不前的。后四句说他儿子或可以同苏轼的孙女阿巽相配,言

外之意即说他的诗不能同苏轼相比。这正是后来江西派诗人说的“打猛诨入,打

猛诨出”,用一种诙谐取笑的态度表示他们的情谊。这诗从用字、琢句以至命意

布局,变尽建安以来五言诗人熟习的道路。然而比之曹植赠丁仪、沈约寄范云、

杜甫赠李白等诗篇,黄庭坚虽然字敲句打,作意出奇,却仍未能有效地表达他的

真情实感。

    (1078)元丰元年,黄庭坚写了五言古诗两首给苏轼,表示自己的倾慕之情。

江梅有佳实,托根桃李场。

桃李终不言,朝露借恩光。

孤芳忌皎洁,冰雪空自香。

古来和鼎实,此物升庙廊。

岁月坐成晚,烟雨青已黄。

得升桃李盘,以远初见尝。

终然不可口,掷置官道傍。

但使本根在,弃捐果何伤。

   苏轼读后回信说:“古风二首,托物引类,真得古人之风。”这两首诗使黄庭坚

敲开了苏门,成了四学士之一。

此诗通篇在吟红梅,又在咏苏轼,概括了苏轼早期的经历,歌颂了苏轼的才学和

品德。都以暗喻出之。全诗可以说无一字无 来历,熔铸古人陈年如出己手,托物

喻人,形象生动,语言流畅,音律优美,除《登快阁》外,此诗更能代表黄庭坚

的才气。

 

      后人对苏黄的评价

 

   陈毅在1942年写的《湖海诗社开征引》一首诗中也提到苏黄:“李杜长已矣,苏

黄非我类,韩孟能硬瘦,温李苦柔媚”。

钱钟书对黄庭坚的评价大不同于历代崇奉“宋体”者。以入选篇数比较,《宋诗

选注》所选黄庭坚作品仅寥寥三首,而在传统诗史上地位低于黄庭坚的陈与义选

十首,杨万里选十首,范成大选十二首,连并不以诗名著称的秦观和姜夔也各入

选四首,而在《谈艺录》中被钱钟书批评甚多的陆游竟入选二十七首,为黄庭坚

的九倍。

   仅此偏颇,就可以看出《宋诗选注》初版时钱钟书对黄庭坚的不以为然

。再读《谈艺录》对黄庭坚的论述,更可窥钱钟书于宋诗历来成说呈现颠覆意态

。在《谈艺录》最初版本里,钱钟书就对黄庭坚不甚推崇,他引述魏泰《临汉隐

居诗话》:“黄庭坚喜作诗得名,好用南朝人语,专求古人未使之事,又一二奇

字,缀葺而成诗。”广征博引,八面受敌,是钱钟书从青年时期就形成的写作风

格,为避免魏泰因与苏轼、黄庭坚政见歧异,为人评价不高而所论遭诟,钱钟书

又引述一贯推崇黄庭坚的沈作哲《寓简》所云“黄鲁直离《庄子》、《世说》一

步不得”,和方回《桐江集》卷五《刘元晖诗评》“黄专用经史雅言、晋宋清谈

、《世说》中不要紧字,融液为诗”,以圆转阐明黄庭坚诗弊。诚然,“以学问

入诗”是宋诗最明显的特征,黄庭坚自承:“要读左氏、前《汉书》精密。其佳

句善事,皆当经心,略知某处可用,则下笔时源源而来。”

    黄庭坚的散文数量也不少,列出二十二门,颂、赞、碑、铭、帖、偈、记,应有

尽有,但黄文的影响,远不及他的诗词。黄自己也说“作诗颇有悟处,若诸文无

长处可过人”可见他还是有自知之明。一是儒学说教的气味太重;二是写景抒情

的文章太少。

   苏轼的散文现存四千余篇,在唐宋八大家是首屈一指的。《韩文公庙碑》,用他那如

椽大笔,充分肯定了韩愈的文章、政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,全文气势磅礴,感情充沛,

在碑传文中是不可多得的。东坡集中有大量的书简和随笔,信笔抒意,自由活泼,是

明清小品的滥觞。袁宏道非常重视苏轼这些小品,他说:“坡公之可爱者,多其小文

小说,使尽去之,而独存高文大册,岂复有坡公哉!”(《苏长公合集引》)苏轼一

生写了很多政论、史论和凑议,这些文章也富有文采。说理透辟,气势雄浑,纵横恣肆,

滔滔不绝,确有“孟柯之风”,最足以代表苏轼的 文风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两位诗书画通才

    苏轼是一位通才,在诗、词、文等各个方面都是开一代开先河的人物。他的散文与欧阳

修一起,并称为欧苏;他的诗和黄庭坚一起,并称为苏黄;他的词与辛弃疾一起

,并称苏辛。不仅如此,他在书法、绘画等艺术领域也是领军人物。在“苏(轼

)、黄(庭坚)、米(芾)、蔡(京,一说是蔡囊)”四大书法家中,他是名列

前茅的。苏轼还善画枯木竹石,大力提倡文人写意画,同文与可一起开创了湖州

画派。

苏轼和黄庭坚出生时仅相差九岁,死的时候前后才不过五年。他们同为一个时代

的进士,同为书法家,同为发配到地方的贬官。黄庭坚终生敬仰苏轼,拜倒在他

的门下,成为苏氏的诗歌的捍卫者,倡导者。虽然两人并称“苏黄”,但他们

的创作风格迥异,各具特色,在中国历史上,他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动人诗篇。


评论

发表评论

微信

微博